首个“全国科普月”呼伦贝尔市主场活动启动

呼伦贝尔 更新于:2025-09-11 14:58
  • 东来紫气照

    “科技离草原有多远?

    9月9号那天,呼伦贝尔大剧院门口排队的300多人里,有人穿着蒙古袍、有人拎着奶茶壶,还有人抱着刚放学的孩子——答案就在他们脚下:一步跨进去,草原和科技就撞了个满怀。

    开场没废话,13个部门的领导一起按了个按钮,灯一亮,机器狗先冲出来给大家作揖,无人机在头顶拼出“科普月”三个汉字,现场小孩哇声一片。

    旁边的大屏放的是新版《科普法》宣传片,但最吸睛的是穿插的书法:蒙汉双语写成的“科学”二字,墨迹还没干,就被镜头拉近,成了朋友圈刷屏的背景。

    展区更像草原上的巴扎。

    科技馆把“流动大篷车”开进大厅,车里不是牛羊,是能测心跳的机械臂;鄂温克旗科协摆出一桌“驯鹿与北斗”模型,解释卫星怎么帮牧民找走散的牲畜;陈巴尔虎旗干脆把草原防火演练搬上VR眼镜,戴上就能闻到虚拟的焦糊味。

    最接地气的要数食品安全摊位,大姐们围着问“牛肉干怎么分辨真假”,工作人员直接掏出一台手机大小的光谱仪,“滴”一下,蛋白质数值当场蹦出来——比超市的价签还直白。

    启动仪式只给了30分钟,剩下的时间全留给了“玩”。

    有奖问答的奖品是印着“科技强国”的搪瓷缸,大爷大妈抢得比年轻人还凶;青少年科创赛的入围作品里,有个初中生用废旧太阳能板给蒙古包做了手机充电毯,评委老师一边打分一边嘀咕:“这比我实验室的玩意儿实用。

    热闹背后,官方给的计划表更硬核:接下来一个月,20多场活动撒向14个旗县区,最远的一场要去到中俄边境的室韦,科普车得先坐渡船再过砂石路。

    线上也没闲着,抖音号“呼伦贝尔科普”每晚八点直播,上周教的是“如何用卫星云图预判草原白灾”,评论区一水儿的“666”。

    有人担心“高科技会不会冲淡民族味”?

    现场一个细节挺说明问题:机器狗表演完,自动跑到观众席旁,对着一位穿传统服饰的老奶奶蹲下“握手”,老人笑着用蒙语说了句“赛努”,旁边志愿者小声翻译:“它在说‘你好’。

    ”科技没抢走文化的风头,反而成了翻译官。

    最打动人的是散场时的小插曲。

    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拽着妈妈往出口走,嘴里念叨:“妈妈,下周学校科技体验营,我想报名!

    ”妈妈边走边回:“行,但先得把羊圈修好。

    ”小姑娘立刻接话:“那我做个自动门!

    ”——科技就这样从大剧院溜进了牧民的日常。

    草原的风还是那股风,只是现在风里多了点芯片味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